站内搜索

教师发展

核心理念:以“中国经典文化与现代智能管理融合”为引领,打造兼具深厚文化底蕴、卓越教学能力、创新智能素养的复合型教师队伍,支撑学校特色发展与育人目标实现。

一、 发展目标

文化传承者:教师深刻理解中国经典文化精髓,具备将其融入学科教学、校园活动和育人全过程的能力,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。

智能教育者: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智能教育技术与管理工具,能运用数据分析优化教学与管理,提升教育效能与个性化水平。

融合创新者:教师具备将经典文化与智能技术有机融合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,开发特色课程与教学模式。

国际视野者:教师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,理解国际教育发展趋势,能在文化融合背景下开展外语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。

二、 核心发展路径与举措

(一) 铸魂:深化中国经典文化素养与教育实践

系统研习:开设“经典文化研习营”(如《论语》《大学》《诗经》选读、书法、国画、传统礼仪、非遗项目等),定期邀请国学专家、非遗传承人讲座与工作坊。

学科浸润:设立“经典文化融入教学”专项教研组,鼓励教师探索将经典元素(思想、典故、艺术、伦理)融入各学科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(如语文的深度解读、历史的文明对话、艺术的融合创作、德育的修身实践)。

特色课程开发:支持教师团队开发“经典智慧与现代生活”、“科技伦理与传统价值观”、“双语诵读经典”等校本融合课程。

文化环境营造者:培养教师策划与组织传统文化节庆、社团活动的能力,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中坚力量。

(二) 赋能:提升现代智能教育技术与管理能力

智慧教学能力:全员分层培训:基础(智慧课堂平台、在线资源应用)、进阶(AI辅助教学工具、数据驱动精准教学、个性化学习设计)、高阶(教育大数据分析、智慧教育研究)。定期举办“智能教学创新大赛/案例分享会”。

智能管理素养:培训教师运用智能排课、学情分析、家校沟通平台、校务管理系统等提升班级管理与行政协作效率;推广利用数据分析进行教学反思、学生评价与决策支持。

数字资源建设:鼓励教师参与建设具有“经典文化”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(微课、题库、互动课件)。

信息安全与伦理:加强智能技术应用中的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和伦理规范培训。

(三) 融合:培养跨界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

融合型教研:设立“文化与科技融合”主题教研组,聚焦“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活化经典教学”、“在科技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”等议题,开展跨学科联合教研。

创新项目孵化:设立“特色融合创新基金”,支持教师申报并实施将经典文化、智能技术、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教学项目或课题研究。

示范课堂打造:重点培养一批“融合教学名师”,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“经典+智能”特色课堂模式,如“VR/AR体验传统工艺”、“基于数据分析的经典阅读个性化指导”、“智能平台支持的书法/国画教学”等。

经验交流平台:定期举办校内“融合教育论坛”,鼓励教师分享融合实践经验;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国内外融合教育先进学校。

(四) 固本:构建分层、持续、激励的发展体系

分层发展:新教师“启航计划”(文化认同+教学基础+技术入门)、骨干教师“领航计划”(融合课程开发+智慧教学深化+教研引领)、名师“远航计划”(融合教育研究+品牌塑造+区域辐射)。

导师引领:实施“双导师制”(文化导师+技术导师),为新教师和重点培养对象提供个性化指导。

多元评价:建立融合“文化素养、教学能力(含智能应用)、融合创新、育人成效、团队协作”的多维度发展性评价体系。

激励机制:将融合创新成果、文化传承贡献、智能应用成效纳入评优评先、职称晋升、绩效分配的核心考量,设立专项奖励。

三、 保障措施

组织领导:成立由校长牵头,教学、科研、信息、德育部门负责人及骨干教师代表组成的“教师发展委员会”,统筹规划实施与评估。

资源保障:设立专项发展经费,建设高标准的“传统文化体验中心”和“智慧教育创新中心”,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技术平台。

时间保障:确保教师有固定的教研、培训和学习时间(如设立“教师发展日”)。

专业支持:与高校、教研机构、文化机构、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,引入外部专家资源。

文化浸润:营造崇尚学习、鼓励创新、尊重传统、拥抱技术的校园文化氛围。



深圳市龙岗区信义外国语学校@2025    地址:深圳市龙岗区园山街道广学路西南侧